二、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当下不少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缺乏宽厚的课程平台 培养具有复合型、多方面、全方位的人才,就需要将相对比较宽厚的声乐教学课程平台作为整个教学的基础,例如高等院校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关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场地、师资力量以及声乐乐器;由于每一位声乐教师怎样教学以及对声乐含义的理解都不一样,因此,高等院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让学生能够吸收更为全面和最前沿的声乐知识;高等院校应该着力在学校建立起适合学生声乐表演以及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课程内容选编比较随意 截至目前,许多高等院校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声乐教学教材,相关声乐教学的大纲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这就亟待高校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及课程资源。从各高校现有的教学教材编选情况看,声乐课程内容在选编时没有一个科学的论证标准,选编比较随意,在课程内容的组合上缺乏清晰的逻辑。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声乐知识的实践与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将前期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当作基础,使得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效果不明显。 (三)声乐教学重技术轻理论 高等院校构建声乐学科知识的基础是理论学习,并且深化、提高技术技能必须需要相对稳固的理论基础做依靠,高等院校的声乐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强以及相对抽象的学科,这就更需要理论的铺垫以及指导。但是在我国高等院校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大多数具有专业性的高等院校都是将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以及技能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仅仅为学生安排一些有品质的声乐作品以及歌剧等,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技能考察作为主要依据,忽略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评判。 三、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合理搭配师生 新生入学后,实施声乐教学前,全体声乐教师应共同对新生进行一次综合声乐水平的摸底测试,主要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教师对新生进行整体评价;然后具体对新生的声部分类、歌曲演唱能力以及歌曲的具体唱法进行整体分析;最后根据声乐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学生的选配。选配过程中能够将那些声乐水平较高而声乐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分配给那些声乐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样不仅能够避免那些原本声乐水平较高,但是因教师分配不当而导致出现提高不快或者倒退的情况,还能够提高那些声乐水平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教师分配不当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信心。因此,科学合理的分配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与之水平配套的声乐教学计划,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课教学方式 小组课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中最普通、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主要是指对三至五个(一般不会超过十个)演唱水平一致、嗓音条件相同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小组教学。各小组在选歌方面都存在共性,一般是从简到繁。这样做能够使起点相类似的学生更容易掌握统一的声区、连贯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发音技巧。 2.集体课教学方式 集体课教学方式是小组课教学方式的衍生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讲解大家通用、学生都能接受的声乐理论与实践。例如为学生讲解正确的发声方法等。这样能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发声有着非常系统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艺术实践课教学方式 声乐教学中的艺术实践课,主要是采取让所有学生定期上台演唱汇报的教学形式,相关声乐教师在所有学生演唱结束以后进行分析与评价,学生就能够在整个过程中知道自己演唱的时候存在着哪些不足,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表现,结合教师的点评,加深对发声的认识和理解。 4.开展多媒体教学
随着高等院校声乐教学基础设施和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被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所追捧。丰富的媒体资源,让学生大开眼界,一些高水准演员的实景演唱录像和录音资料就是最好的学习教材和模本。反复地观赏和揣摩,不仅可以缩短提高自身水平的时间和距离,而且对于高起点定位、高起点强化培养人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形式。这不仅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当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创新声乐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开展多媒体教学。一些便携式多媒体工具在高校艺术生中的广泛流行,也反证了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艺术生成长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